远去的天棚散文

时间:2023-02-12 11:55:33
远去的天棚散文

远去的天棚散文

旧时北京城里流传着许多反映北京民俗风土人情的歌谣,那些流畅朴实朗朗上口的歌谣曾经给我带来许多童年的梦,随着岁月的流逝歌谣也逐渐地销声匿迹了,不知道现如今的您还记得几首。青山记得有这样一句老话儿;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此句话道出了旧时京城内殷实家庭的安逸生活,以此句老话儿为题今天就聊聊旧时四合院的天棚。

搭天棚的历史可追溯到大明朝,历经大清,民国,直到解放后,少说也得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旧时紫禁城及各种衙署,府邸都会搭天棚以躲避赤日炎炎的暴晒。后来此种皇宫内苑避暑的方法流传到了民间有些住在四合院内的殷实富户们也搭起天棚降低暴晒与暑热,民间则将天棚的特点和使用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

三百六十行中又添了一行,搭天棚的棚匠。旧时棚匠铺子里的老板平时是不养闲人的,您手艺再好也不行。就和杠房,租赁喜轿的铺子一样,有活了就把棚匠们召集在一起,干完活后算钱走人。

旧时京城有首童谣唱到;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儿,二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龙凤围桌红官座儿。。。。。。此处童谣中搭大棚就指的是天棚。旧京时的三百六十行中专门有一行当;棚铺。棚铺属于租赁性质的买卖,春秋较忙冬天就没什么事情做了,所雇用的工人就是棚匠,艺高人胆大的棚匠,和搞建筑的架子工是同台竞艺,也是一对师兄弟。旧京时四九城内以此行业吃饭的棚铺究竟有多少青山不知道,但青山可以清楚的告诉您北京现留有棚铺胡同,棚铺夹道的地名,足以证明当时棚铺 ……此处隐藏1946个字……样才能万无一失确保平安。席棚用完之后按照合同由棚铺拆掉收回来年再继续使用。

棚匠们最为骄傲的就是为大清光绪皇帝而搭建的太和门。清光绪年间太和门失火烧得是面目全非,光绪皇帝新政大典已定在正月二十六日,而太和殿正是举行大典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大典在即,正值隆冬,短时间复建也不能,清廷工部火速调集扎彩棚的匠人进宫,以杉篙、绸缎、木板为材料夜以继日的劳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在金銮殿前搭起来一座惟妙惟肖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殿和其附属的建筑,这些棚匠们巧夺天工的手艺和缜密的心思从此名扬天下。

炎炎的夏日家人们都在凉棚下休息乘凉,孩子们在阴凉处尽情的玩耍弹球、拍洋画、搧三角、跳房子,而大人们则是坐在板凳上手摇蒲扇执一壶茉莉花茶独自轻啜慢饮,如果再来上几位亲朋挚友摆上几碟时令小菜一壶老酒,轻酌慢品高谈阔论何等惬意。或者邀来棋友楚河汉界的来一番厮杀,攻守有道进退有序,车行、马嘶、炮声隆,隐隐杀声震耳,士卫、相挡、卒奋勇,步步紧逼夺帅,进退有道,妙招频出啪啪之声令人振奋。

不知为何旧时的棚铺虽然在街面上营业可它没有布幌子,只是在铺面房或者在院门口旁的青砖墙上立着几根沙篙,大竹竿子以此为标记,也算是实物广告吧。

如今,居住的环境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发生极大的变化,喜事做寿都在大饭庄子、酒楼里举行,中式的,西洋式的婚礼是比翼生辉欢声笑语一片。家家户户也都有了空调、电扇了,谁还搭天棚纳凉啊,就连手中的蒲扇都懒得摇了,您就是想搭个天棚也没个地方搭啊,连停汽车的地方都不够用。

现如今许多古老的行业都随着历史的进程渐行渐远,慢慢地变得虚无缥缈起来,无论如何棚匠们精彩的一页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就写到这里,收工!甲午年六月,一蓑烟雨任平生

《远去的天棚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