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散文
生平第一次到京。乘地铁不是第一次,而乘北京地铁却是第一次。
为一本书稿来,为生计来。与10年前而今在京办公司的得意门生约于7月19日起程赴京。行前对京城的印象无非是京味十足的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让人心碎的林微音的《城南旧事》、郁达夫笔下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故都的秋》、鲁迅先生透心彻骨的坚硬的粗砺的盘旋而决不粘连的北方的《雪》;还有自有史以来历代帝王的京城角逐、李自成挥戈进京、洪秀全觊觎北平无功而返折戟中原……给人一种如磐的政治历史文化的沉重。
20日晨7点37分到京,乘地铁至车公庄下,家妹接去。屈指20余年前的小妹吆,温良美丽犹在,只是平添了几分老态,40多岁的人了,近150斤的体重引领着我穿街走巷前行,心中已是几分沉重;家常聊叙中,方知小妹今竟是独身,2年前的族下乘龙如今乘风而去,去寻他的当代爱情去了。妹知我爱写作,竟要将她的婚事沧桑告我,称能写出一部惊世骇俗的电视剧来。言语中自是一番感喟、怨艾和无奈,全然不是当年意气风发挺进京都的女大学生,于是又增添了几分沉重。
下午学生电话来接,遂复乘车公庄地铁抵前门。出地铁东北口,旋见一对小伙从西南方向来,虽炎夏盛暑,却满面春风模样,一眼就能认出那位翩翩少年稍微发福的颇具“少帅”风度的学生来。另一位是其正在读的大学生朋友。不容分说,一个取包,一个背箱,几分钟后一幢公司大楼矗立面前,先前郁积的沉重只是于此几分钟间早已荡然无存……
翌日晨起,学生周 ……此处隐藏483个字……楼上4桌,空闲。旋来4人占一桌,3男1女,女坐上首,待餐。这边学生点菜:白菜芥末一盘,凉拌猪耳一盘、麻辣肉一盘,烤羊肉20串,啤酒两杯,饮。俯视楼下,看老外酒兴盎然,听进门对面电视《武家坡剜菜》京韵大鼓演唱正酣,聊学生事业之成功和昔日草创的苦经,边饮、边聊、边听,沉醉于浓重的藏族风情和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中,两天来内心的沉重此时又重袭心头,且夹杂着好多叫人感慨唏嘘的成分了。
学生兴犹未尽,又要了一大杯啤酒,知老师不胜酒力,自吃。学生永远是那样气宇轩扬,精神抖擞。酒后再向前,去文化街,看安徽宣纸、四川端砚,琴行、书苑、大家书画。街道旁一老者板胡京剧曲调雄壮高亢,与不远处一青年人琴声相和,尤令人兴致大增。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竟是如此经典、集萃、具象、传神,可闻可见,可触可摸,可感可泣,历久不衰,中华汉邦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且日见崛起,不失头角,吾知矣!
回来不乘地铁乘小轿,车中空调爽神,却爽不了两日来的心绪。地铁撞击的隆隆声始终在我的心中耳畔回响,声音竟是如此铿锵、激越与凝重,宛然古老民族青春永驻的脉跳!就象南京的旧总统府、秦淮河,上海的豫园、大世界一样,尽管它们代表着某一城市的文化,却总不能象北京这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时无处不在,而且是如此气势恢弘、雄浑、庄严、大气,一如地铁般的凝重,让你不能不沉入深深的现实追问和历史思考。我似乎觉得:南京、上海的地铁给人的更多的是现代文明的启示,让你充分感受19世纪以降现代物质生活文明舒适的快感,大约总不会再让你去联想什么、追溯什么。而北京地铁则不同,给人的是一腔沉重——5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荣耀与屈辱、不足与愤悱、自反自强,让你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一位黄种黑发地球东方人!
2002年7月22日于粉厂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