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硬币测试道德风靡全国议论文

时间:2023-04-11 05:23:55
一箱硬币测试道德风靡全国议论文

一箱硬币测试道德风靡全国议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箱硬币测试道德风靡全国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箱硬币、一块白板,却可以测出一座城市的道德。”20xx年7月30日,一个装满硬币的纸盒被放在广州燕塘地铁站附近,纸盒后面的白板上写着“如果您急需用钱,请自取,最多不超过5元,如果想帮助有需要的人也可以留下硬币”。布置完一切后,工作人员就在一个隐蔽的角落暗中观察和拍摄行人们的反应和行为,统计结果。

据悉,从7月下旬开始,上海、重庆、成都、石家庄、南京、济南等全国多个城市的繁华地段,都陆续出现了类似的“一箱硬币”。这项活动最初的发起者是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本为方便一些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而忘带硬币或零钱的人,结果却收获了意外之喜——几乎没有人多拿硬币,成都等个别地方箱子里的硬币甚至还超过了原投放数额。不过,在不少媒体纷纷宣传这一“人性测试”,称城市变得更可爱了的同时,亦有媒体质疑此事是企业的自我营销与炒作。

文明可以从“一箱硬币”开始

抛开这些精心策划、刻意为之的测试,生活中的“测试”或许无处不在,也无一不检验和见证着公众的素质和修养。比如,共享单车一度成了公民素质的“照妖镜”;比如,货车侧翻,小龙虾被哄抢、橘子被哄抢、活鱼被哄抢、酸奶被哄抢;当然,也有“大风吹散数十张百元大钞,市民帮捡悉数奉还”的新闻。实际上,任何一部分人的行为都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选择,因此也不能仅凭一次事件就去判定所有人的素质水平。

回到此番“硬币测试”,它固然不能折射出文明的全貌,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有更多人愿意参与其中,即使硬币物尽其用,又传递了善意和爱心,那么这何尝不是一次文明的尝试和开始?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举动,往往都会体现出其文明和素养。就像你去停车,是规规矩矩地只占据一个车位,还是随便一停,占据两三个车位,甚至堵住别人去路或消防通道?你去买东西、办事情,是选择排队还是插队?公共场所或者出去游玩,你是否懂得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要入乡随俗、尊重人家的喜好和习惯……如果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你都能交上一份让自己和他人满意的“答卷”,文明还会远吗?我们固然不能因为一次精心准备的街头测试就沾沾自喜,开始标榜自己多么文明,但人们对此番测试的呼应、配合,对这种城市温暖、文明、秩序的向往和自豪,既体现出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也为今后的生活指引了方向——自律、善意、守规矩、推己及人……生活远比“测试”精彩、复杂得多,我们的路还长着呢。

“硬币测试”中没有你想象的道德与人性

近些年来,类似的街头道德测试实验并不少见。有测试扶不扶老人的,有测试能否“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还有无人商店测试等等。而在不同的测试场景下,其结果并不一致。比如有的.地方无人菜摊成功运行多年,极少出现买菜不给钱的现象;而有的地方推出“餐费随便给”的餐厅,最终却难以为继。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即可把很多的道德测试结果给推翻。果真是不同城市的市民道德水准相差这么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说到底,这些测试都忽视了道德表现本身是具体场景下的产物,完全撇开客观条件谈道德未免就有虚蹈之嫌。试图拿一种测试来衡量一座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不仅结果容易失真,也是对道德的浅薄认知。

某种程度上,类似的测试之所以层出不穷,除了商业因素的驱动之外,更是對当前社会非黑即白的二元式道德观的迎合。比如,这次“硬币测试”,它就预设了这样一种隐性的道德观:少拿、不拿是道德的,而多拿则是非道德的。但退一步想,真因急需才拿六块硬币的人与没有特别需求而拿两块的人,在道德水准上,真有那么大的区别吗?所以,靠这个方法来测试道德,本身就是个伪问题。它不仅无法检验出拿硬币者的真实道德水平,更可能强化人们的二元式道德观。任何一个社会,若总是弥漫着泛道德化的谴责与夸赞,习惯在种种测试中确立道德基准线,至少证明这个社会还不够成熟与理性。这种测试玩玩即可,当真就是上当了。

《一箱硬币测试道德风靡全国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